腳上動了個小手術,雖然手術不大,但醫生囑咐了一定要休養兩周。但一想到學校里的孩子們,年輕的河間市英華學校女老師郎青琳,卻怎么也在家里坐不住,手術后第二天就坐著輪椅來到了孩子們身邊。這兩天輪椅又換成拐杖,學校領導和同事們一再囑咐她,千萬不要硬撐,健康是最重要的。郎青琳還是選擇了繼續站好自己的“崗”,她說,比起教給孩子們考多少分,她更想著通過自己的行動,給孩子們上“另外一課”。
班上的“舞獅”剛拿了全校一等獎
5月23日,郎青琳仍舊像往常一樣,早上5點40分就趕到學校參加早會。在河間市英華學校,這就是全體老師們開啟一天工作的時刻。在這里,他們幾乎要全程陪伴著孩子們,從吃飯到回宿舍,直到每天晚上9點40分檢查完孩子們的宿舍,確認每個孩子都已經睡覺了,他們才會結束一天的工作。
但和其他同事不一樣的是,這幾天郎青琳的行動明顯不便。剛開始兩天甚至還要坐著輪椅,這幾天恢復得很好,她拄上了拐杖。原來,5月15日,郎青琳腳部剛動了個小手術,造成她行動不便。但這并沒有影響她第二天就回到了校園里。
“哎呀我們的‘舞獅’可精彩了,拿下了我們學?!逶嘛w歌’的一等獎!”,這是這幾天郎青琳最興奮的一件事了。5月19日,河間市英華學校舉行了“五月飛歌”比賽,郎青琳擔任班主任的初一15班,精心準備了一個“舞獅”節目,這個節目費了郎青琳很大的精力。從服裝到道具再到編排、訓練,每個環節都要自己動手。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,這個節目拿下了學校這次活動的一等獎,這讓作為班主任的郎青琳,也跟個孩子似的一連高興好幾天。
比起學習成績,她更關注那些良好行為習慣
其實在父母的眼里,23歲的郎青琳還真稱得上是個“孩子”,畢竟她去年剛剛大學畢業,入職河間市英華學校,成為初一年級15班的體育老師、班主任。
剛一入職就擔任班主任,確實剛開始的時候讓郎青琳有些壓力。不只她自己,當時有些家長,也是有一些顧慮的。郎青琳也沒有回避,她當時就想,一定要用自己踏踏實實的行動,來作出最響亮的回答。
讓這位年輕老師感到“有底氣”的,是學校里有著特別成熟的辦學模式、教育理念,也有特別多的教學經驗供他們消化吸收。這讓她成長進步得特別快,很快就跟班上的孩子們打成了一片。
本身自己年紀就不大,郎青琳成了孩子們的老師,也成了孩子們的“姐姐”。
在學習和生活上,郎青琳最在乎的,是培養孩子們的“習慣”。她說,哪怕是看似簡單的東西,只要堅持做下去,就是不簡單。比如,比起孩子們的學習成績來,她最關注的卻是那些“不起眼”的細節:在教室里坐姿怎么樣?宿舍里是不是干干凈凈,被子疊得整整齊齊?她覺得,正是對這些細節的塑造,才有可能培養出孩子們良好的習慣來,而只有養成了良好的習慣,孩子們才會激發出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,養成足以影響一生的良好行為習慣。這些東西看似跟“學習”沒有太大關系,但恰恰是這些細節與習慣,最終決定了孩子“人生長跑”的質量。
天天陪著孩子們,無論課堂還是操場、宿舍,郎青琳也很快得到了孩子們的喜愛。她笑著說,孩子們表達心意的方式之一就是給她塞上一包小零食,那是屬于師生間默契的小小快樂。
在班上舉辦辯論賽,舉行“父母恩”演講……郎青琳和班上的孩子,一起享受著屬于他們的校園生活。
手術后第二天她就回到了校園
5月15日,星期六。郎青琳早就挑好了這一天去做個小手術。
之所以要做手術,是因為郎青琳左腳腳底生出一個“小疙瘩”,“長得還挺快”,醫生檢查后決定需要手術切除,而且越早越好。
之所以要挑這一天,正是因為這天是星期六,孩子們周末放假。趁著這個功夫,郎青琳趕緊到醫院做完了手術。
手術雖說是個小手術,但麻藥勁兒過去之后,還是覺得挺疼的。醫生也叮囑說,要休養兩周才能去拆線。
但到了第二天,一想到周日學生們要返校,郎青琳在家也躺不住了。她惦記的是自己班上的孩子們,尤其是返校第一天,難免孩子們有些“浮躁”,這個時候,作為老師,她想的是怎么樣陪在孩子們身邊,組織自習,維持紀律。于是,她就讓家人開車把她送到學校門口,然后坐上輪椅,同事們幫著把她推到了學校里。
得知郎青琳剛做完手術第二天就返回工作崗位,學校的領導和同事們也一定囑咐她,千萬要確保身體別出現問題。郎青琳說,在家里就是躺著,光著急,還不如到學校里做些事情。在這種情況下,同事們紛紛承擔起一些需要“跑腿兒”的工作。因為宿舍樓里沒電梯,同事們就晚上檢查宿舍的時候代替郎青琳去查,讓她不用費勁地跑上跑下。
郎青琳說,她急于返回學校是為了給孩子們“收心”,不放心班上的紀律??梢坏搅藢W校,還真就忙起來了,別的不說,排練那個“舞獅”節目就費了不少心思。好在同事們給幫了不少忙,她只安心負責班上的事情就行了。
看到自己的老師坐著輪椅來了,班上的孩子們都很震驚。一問才知道原委,郎青琳說,孩子們都特別懂事,都挺關心她,她也告訴孩子們不要擔心,就是個小手術。有學生家長知道這事還專門打電話慰問,這些都讓她覺得挺溫暖的。
有些事情不說,但教育會在潛移默化中
雖然入職還不到一年,但郎青琳還是感受到這所學校里不太一樣的地方,那就是“所有人都很拼,大家都在努力”。
這“所有人”里,既有學校的教職工,也包括了在這里上學的學生們。這些孩子也成了郎青琳現在最大的牽掛。她自己也說,有時候這種感受真挺奇妙的,好像真是有一種“緣份”,讓她見到孩子們心里就覺得很開心。
當老師最大的成就感不僅僅是在考試成績上。郎青琳說,當班上有學生把她當成自己的“知心姐姐”,訴說心事,她安靜傾聽的時候;當一個入學時學習基礎比較差,思想壓力特別大的學生經過她的工作放下包袱成績直線上升的時候,每當這個時候,就是她最幸福、最有成就感的時候。
“其實我們有多少人能遇到轟轟烈烈的‘大事’呢?做好每件‘小事’,就挺不容易的”,郎青琳說,孩子們在努力,作為老師,當然也要努力做好自己的這份工作。她相信,有些事情雖然沒有說出來,但通過自己的行動,還是會帶給孩子們一些潛移默化的教育的,比如以后應該如何面對自己的工作,如何理解自己身上的擔當。她說,這是她給孩子們上的“另外一課”,她也期望著孩子們在這樣的“課堂”里,收獲到書本上沒有的東西。